> 文章列表 > 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,是以无德

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,是以无德

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,是以无德

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;下德不失德,是以无德。

这句话出自《道德经》第三十八章,是老子哲学中关于德行的论述。其含义可以理解为:

上德之人 :具有高尚德行的人,不刻意追求德的表现,而是顺应自然,行为自然而有德,因此实际上是有德的。

下德之人 :那些过分追求德行表现的人,其行为显得刻意和做作,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有德,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真正的德之境界,因此可以说是无德。

老子强调,真正的德行应当是内心诚实的自然流露,而不是仅仅通过外在的行为来展现。上德之人看似没有刻意为德,但实际上他们的行为是符合道的,因此能够真正地拥有德。而下德之人虽然表面上遵守道德规范,但内心缺乏诚意,其行为是出于对德行的执着和追求,而非真正的道德修养,所以不能算是真正的有德。

希望这解答了您的疑问,

其他小伙伴的相似问题:

如何理解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的含义?

下德不失德,是以无德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?

老子哲学中关于德行的其他论述有哪些?